講戲、鏟戲、片戲

分類: 講鏟專題 Page 115 of 148

講鏟鮮浪潮「呃飯食」大獎公佈

Picture

「鮮浪潮2010」本地短片競賽雖然已剛於今天黃昏公佈結果,不過「講。鏟。片」為全力支持這個活動,一眾特派員及情報員繼續加設「呃飯食大獎」,以另類角度嚴選全部廿九部入圍作品。

好了,今年到底又是哪部影片勇奪這個殊榮呢?

「鮮浪潮2010」本地競賽:推介作品

「鮮浪潮2010」本地競賽將於今晚假柴灣青年廣場舉行辦獎禮,「講。鏟。片」一眾人士雖然每年也選「呃飯食大獎」,不過有感部份短片其實具不俗水準,若未能提出有點可惜,故此今年也首辦「推介電影」,由「講。鏟。片」一眾情報人員經嚴格挑選符合水準的電影入選,先來看看今年的結果。

電影專業培訓計劃的迷思

Picture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由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主辦的「電影專業培訓」已於昨天舉行了開幕禮,出席人士巳括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等。有關計劃亦已於日前進行招募。

不過真的有意藉此加入電影行業的話,其實所付出的並不少。

Picture

翻查有關計劃的計劃官方網站,有關課題屬一年全日制課程,全程修讀時間逾千小時,年滿廿三歲及中三程度或以上已可報讀,是次招收約179人,不過全期費用卻高達二萬五千港元。而根據其網頁的資料,課程原價更高達七萬五千元,不過電影發展基金資助了當中的三分之二。

有關計劃除了一般性質的培訓外,其後更會分為副導演組、製片組、機燈組、剪接組、後期組及動作演員組共六組,再接受個別相關的培訓課程。

Picture 

值得一提的是,是次計劃由成龍擔當召集人,吳思遠出任課題顧問。

二萬五千元的培訓,其實代價並不少,可是到底讀畢課程以後,能否真的加入電影行業,以至最終在行業於有何發展呢?恐怕又是另一回事。

大家又認為這個培訓計劃的學員,又可以有甚麼出路呢?

淺談「杜比7.1」系統

Picture

觀看電影,可是聲音與影像的結果,當銀幕的要求有所提升之時,音響質量也同樣有其要求。絕大部份戲院都有安裝其杜比環繞立體聲(Dolby Surround)系統,有關系統近年也不斷提升,最新的技術就是推出「杜比7.1聲道環繞立體聲」(Dolby 7.1 Surround)系統。

到底,這又是怎麼的一回事?

Picture 

其實一般家庭影院或戲院,主要採用了「杜比5.1聲道」系統,所謂「5.1聲道」,就是共設六聲道,分別位於銀幕的左、中、右三個主聲道,另加兩個環繞聲道及一個超低音音響。在「5.1聲道」之上,近年也出現「6.1聲道」,就是在「5.1聲道」之上加上「後環繞聲道」。至於「7.1聲道」,就是將「6.1聲道」的「後環繞聲道」一分為二,分為「左後環繞聲道」及「右後環繞聲道」。而系統中的「.1」指的是低頻LFE聲道。

驟眼看來,三者分別在於聲道的增加,不過其實在聲道增加之時,由於位於戲院的不同方面,也令聲音來自的方向可以更為細分,若果電影配合的話,「7.1聲道」帶來的震撼效果理應較「5.1聲道」及「6.1聲道」為佳。

要有「杜比7.1聲道環繞立體聲」效果,需要電影本身及戲院互相配合,電影方面,《反斗奇兵3》成為了全球首部可以「杜比7.1」作音頻輸出的電影,而即使上映的《精武風雲》則是首部華語採用「杜比7.1系統」的電影。至於香港戲院方面,目前配備該系統的影院包括了MCL旗下的MCL JP、MCL康怡、MCL德福、MCL將軍澳及位於九龍站的The Grand Cinema。

不過,大家要留心的是,「7.1聲道輸出」並不完全等同「7.1編碼」,而現時杜比數碼EX (Dolby Digital EX),即使採用「7.1」,也不代表可以分離獨立的音軌來。

當然,音響系統不知人人最擅長的一門,故此也歡迎熟悉相關系統人士補充及指正好了。

票房收入何時收齊?

上周末《明報》來了一則頭條新聞,指當年成龍曾承諾將電影《大兵小將》的部份票房捐給北川中學,但電影上映超過半年仍未收到款項,而成龍公司發言人則表示收入到齊方會捐款。

問題來了,到底一部電影要等多久才能收回票房收入呢?

一般電影的票房收入,大致分為本土放映、影碟版權及海外版權三個方面,第一部份收入在落畫後不久不難結算,至於影碟版權相比之下也不算太難處理。可是,海外版權這一塊可算是十分複雜。

雖然原則上一部電影的海外發行權是只會獲得一筆過的收入,可是這方面的「回本期」有時可以十分長,部份海外發行會要求待該片在有關地區上映時才結賬,又或是採用購入後一段時間方會結賬,結果這方面一拖可以是數個月甚至一、兩的事。

成龍公司的發言人對《明報》雖然表示待《大兵小將》各方票房收入到齊方會捐款,可是電影海外版權隨時又有發行商感到興趣,依此方法計算,雖然看起來是電影行業的慣常做法,但從一般角度看電影在大筆本土收入已到位後要待很久才收齊海外發行.難免令人質疑何以不是在收到本地收入時已經捐款。

藝發局競選:選舉論壇

Picture

藝術發展局包括電影藝術界別的多個範疇競選,將於九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九日進行投票,各界別今天於柴灣青年廣場舉行了選舉論壇。「講。鏟。片」特派員今早也專程前往了解情況。

雖然電影界別的論壇原訂於下午十二時十五分至十二時四十分進行,可是看來主辦單位有點「趕收工」的味道,結果有關論壇於中午十二時已經開始,並且於十二時十五分結束。準時出席的朋友也許只能撲空。

雖然論壇理論上是所有候選人也應出席,不過實際上只有二號候選人崔允信出席論壇,一號候選人杜琪峰並無出席。在提問發言時間,便有人直言叫大家不要投票給沒出席論壇人士,因為論壇是各界別唯一能夠問責的機會。

論壇原訂分為簡介、台下發問及互相辯論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候選人有三分鐘的時間,但由於對手缺席關係,結果三部份都是崔允信先生自己的時間。他於發言中表達了目標藝術發展局於定位並不清晰,只著重行政工作下缺乏業界溝通,導演資源分配競爭。他在發言舉了例子說當有電影計劃需申請較多資助時,卻出現會面時有電影公司老闆及商業發行列席。

與此同時,他認為目前部份傾向電影工業的發展,其資源該從電影發展基金途徑提供,將藝術發展局資源給媒體藝術界別,並著重溝通。

雖然競選論壇出席人士不多,氣氛也算是平淡。雖然這類論壇也許作用不大,但參與也許是選舉過程中候選人的義務之一,從台下發言所見,似乎大家都對不出席人士有點微言。

藝發局競選:崔允信大戰杜琪峰(一)

雖然香港電影市場以商業市場為主導,不過不是沒有藝術的一塊,當中香港藝術發展局(下稱「藝發局」)便有藝術範疇代表推選中,便有「電影藝術」這一界別,有關競選投票將於九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九日舉行。今年電影界別出現競爭情況,「講。鏟。片」將會嘗試從多個角度看看是次選舉。

今天,我們先從候選人的政綱及提名人方面去看。

今年藝發局電影藝術範疇選舉競爭可算是旗幟鮮明,首次參加提名的獨立電影導演崔允信將挑戰多年來該屆別代表杜琪峰。

先來看看一號候選人,現年55歲的杜琪峰,所屬藝術團體為香港電影導演會,當中政綱就只有一句「製造機會給予年青新一代發展電影及媒體藝術創作」,不過如何製造及具體情況卻沒有任何說明,而他跟舞蹈界面的傅潔恩也是極少數沒接受香港電台錄音的有競爭對手下的候選人。

杜琪峰是「2005至2007年度」及「2008至2010年度」的電影藝術範疇代表,翻查藝術發展局的網站,他於藝發局大會過去多年的出席情況如下:

2005年04月01日至2006年03月31日:開會八次,出席五次,出席率62.5%。
2006年04月01日至2007年03月31日:開會八次,出席零次,出席率0%。
2007年04月0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開會六次,出席一次,出席率16.7%。
2008年01月0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開會八次,出席三次,出席率37.5%。
2009年01月0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開會七次,出席四次,出席率57.1%。
2010年01月01日至2010年06月30日:開會三次,出席兩次,出席率66.7%。

結果,在有紀錄的40次開會中,杜琪峰共出席15次,出席率達37.5%,其中一年不知是否電影藝術沒甚麼可說,達至零出席。

再來自看看五名提名人的姓名,當中包括仍跟杜琪峰合作的鄭保瑞與羅永昌,暑期劣作《全城戒備》導演陳木勝,剛擔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董事會副主席的張艾嘉及電影導演陳慶嘉,五人皆屬商業電影導演。

再來看看二號候選人,現年45歲的崔允信,所屬藝術團體為《影意志》,政綱分為五個部份,分別為「強調多元價值」、「加強溝通」、「延續性」、「培訓人材」及「建立更廣泛的社會對話」,每部份有一段略作說明,而崔允信亦有於香港電台錄音講述相關情況。

查看提名人姓名共有八人,當中全部都不算是商業電影導演,當中包括任職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傅慧儀、香港藝術中心的鄺珮詩、紀錄片導演張虹,其餘四人都屬獨立電影導演。

是次競選論壇將於九月四日假柴灣青年廣場舉行,當中電影藝術範疇論壇於下午十二時十五分至四十分舉行,而下午四時五十分至下午六時則要求所有候選人就位答問,倘若對是次選舉有興趣或對候選人有任何疑問的話,也許不妨把握機會出席。

稍後,我們將來看看兩名候選人過去於對電影藝術發展的情況。

票房分析七宗罪

Picture

票房分析在港其實並不普遍,因為市場不大,相對成本較高。不過當探討票房該怎樣之時,總會有不同類型的理論與說法出來。

然而,在看到一大堆數字以至票房成績時,在分析時很易因為不同的因素,影響分析的效果,故此在分析時要留意免得犯上錯誤。

(一)以己度人

雖然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想或不想入場的電影,不過票房的組成,卻是一個地區一眾人共同選擇下的結果。比如一部自己連也不看的電影票房很好,以自己的品味評論票房問題,既無法解釋,也無法客觀地看到市場何以取向。

(二)以其他地區市場評論本土市場

不少人喜歡用外國的例子,特別是與荷里活電影於美國的票房也對香港票房硬套一定的模式。可是,兩地觀眾在文化、口味以至對不同素材的認識以至同期對弈的對手也有不同。將外國市場套入,以後反指香港市場怎樣,便將分析的因果對調,因為本地票房分析的本質是從本地成績出發找尋原因。只會北美市場滔滔不絕,只是離題。

(三)觀眾取向只批評不理解

觀眾取向是票房基本組成部份,因為他們是需要付出票價又或是拿出換票証到票房購票。票房分析需要的,只是從已成事實的數字去嘗試理解觀眾入場的心態。票房分析不是觀眾評論,有心提升觀眾品味云云不是票房分析去做,不要弄錯本質。反觀不會了解市場,便更難明白普遍觀眾入場意欲本質。

(四)口碑影響開畫票房

這個誤解十分常見,很多時不難將電影的口碑與票房掛鈎,可是實際上任何地區的開畫票房根本跟口碑沒有必然關係。開畫首天觀眾間的評論其實不多,故此首天票房基本上是直接反映觀眾對該星期電影的入場意欲的投票。口碑影響只是隨著周末以至次周的成績,逐步浮現。

(五)舊有數據當天書

票房分析的目的之一,也許是找出不同類型或發行規模下票房有相同情況之處,以便日後對同類例子有更準確預測。然而,此舉其實只能作參考之用,因為實際上每部電影都有其獨特性,當中檔期與同期對手等會對票房有抽高或分薄,故此舊有數據分析時要同時留意現現實環境。

(六)紙上談兵

票房涉及觀眾入場心態的組成,這個組成部份受到不同因素理響,當中宣傳情是其中一環,有關情況包括宣傳品、預告片等,雖然部份可從網絡資源看到,但是部份仍需作現場目測。而且現場目測有時也同時可看到售票的異樣,對分析奇怪作用尤有脾益。

(七)電影水準則票房掛鈎

對於很多人來說,好片絕希望有好的票房回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票房的組成涉及到市場觀眾對其電影的認知與接受程度。而且,電影是否好收也不是只從賬面數字便算。電影市場只會因應整體情況反應,倘若水準不佳的電影具吸引力或話題性,票房很好並不足為奇。

基本上,票房分析的本質,是拿著已成事實的數字,根據市場情況,推斷各電影於市場上的情況,而觀眾是市場組成的主要部份。理解票房,必須先行理解觀眾的入場心態及市場。要做到這點,也同時需先行放下自己對電影、觀眾或票房參考的先入為主態度,還要身體力行,方能理解不同情況。

戲院預訂小食套餐服務

Picture

近年不少戲院都希望想盡方法增加小食部的收入,增加食品種類是其中一個方向,不過更佳的方法也許是可提供更佳誘因去購買戲院的小食套餐。

當中,在網上預訂小食套餐便是其中一個方法。

網上預訂小食套餐的原理,主要就是當觀眾預訂戲票的同時,可以也同時訂購小食套餐,到取票時除了獲得戲票外,還會獲得小食券,再憑小食券到戲院的小食部購買小食。

香港的主要院線中,以MCL院線最先引入小食套餐的服務,購買套餐包括汽水再配魚蛋或燒賣,不過宣傳上較為低調。

到了近日,娛藝旗下的UA院線則引入了相關的服務,提供款套餐選擇,為非會員提供約一成多折扣,而會員折扣則為七五折,較即場購買的八折優惠多一點。

預早購買小食,其實可以確保小食部收入。不過到底有多少觀眾會預計購買相關的小食套餐,也許又是另一回事。

不是甚麼慘事也可以拍

Picture

菲律賓發生香港旅行團旅遊車被持挾,最終流血結束的慘劇,造成了八死七傷,當有關事件餘波未了之時,卻有報章去問數名導演會否拍攝有關題材的電影,結果當然沒有導演敢去沾手。

其實,報章問起這個問題,真的有點戇居。

曾幾何時,香港也曾出現慘劇或奇案改編成的電影,不過有關事件改編大致可分為兩個類型。當中類型之一就是跟香港距離甚遠發生的故事,香港觀眾對有關的慘劇沒有太大的共鳴感,如以英國多佛爾港中國人蛇被困致死的《驚天大逃亡》。

至於另一組素材,就是九十年代流行的「奇案式電影」,該等案件的一個特色,就是案件已被材決,而觀眾對於有關話題雖然熱烈討論,但是本質上大都以八卦心態居之,故此才能成為娛樂的材料。

看回是次發生的慘劇,不少觀眾看到電視台的現場直播,令人神傷。二來,事件對於香港及香港人而言,是極為痛心之時。當香港人不想提起,死者家屬仍驚魂未定之時,拿著這個心態去開戲,可以說是只為商業原則的冷血之人,強行在受害人傷口上灑鹽,對任何香港觀眾來說,既不想見到,也不希望會發生。

基本而言,這句問題其實連問也不用問,因為答案根本呼之欲出。

拍戲是給觀眾看,要看的也要看觀眾基本上對事件的反應。

Page 115 of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