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亞電影多年前已有計劃找來八位導演來拍關於香港的短片集,原名為《八部半》,隨著導演吳宇森的退出,最終變成《七人樂隊》,在去年率先入圍康城影展,輾轉在外多時,最終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首度與香港觀眾見面。七位導演透過不同的年代,表達對於香港的故事。

《七人樂隊》故事從洪金寶執導以五十年代的《練功》開始,透過洪天明飾演的師傅去憶述自己兒時在天台與一眾師弟妹受到師傅嚴格訓練的故事。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眾徒弟最初每每心存僥倖偷懶,卻因為一件事件變得積極起來的故事。片中看到洪金寶導演對於自己兒時的受訓獲益良多,方會選取以此為題,一方面以對師傅的致敬,同時展現出成功需要努力。而洪天明在演繹師傅的角色,亦同樣展現到那引分尊敬之意。雖然五十年代表現距離很遠,但卻看到昔日師徒關係的重心。

接下來許鞍華以《校長》帶來一段六十年代的回憶,當年天台學校盛行,故此以吳鎮宇飾演的一名天台學校校長,以至其他教員如何教導學生之餘,亦帶著一段校長與馬賽飾演的王老師一段霧水之緣。許鞍華導演在短短的篇幅裡,卻詳細描述了六十年代的社會與人性,從學生流行公仔紙、學校包伙食、學生需要賣東西來幫補生計,以至在資源不多下互助等均有表達,反而對於學校裡的戀愛則跟當年同樣用上極為含蓄的方式表述。當中吳鎮宇以老裝方面演繹校長像樣,而馬賽的演出倒是帶來一點驚喜。

轉到八十年代,譚家明以《別夜》帶來一段移民離別的故事,余香凝與吳澋滔飾演一對因女方移民英國在即分離情侶,在離開前一天的故事。故事基本上只有兩位演員帶著全片,當中余香凝飾演一名依依不捨希望留下回憶的少女,而吳澋滔倒是像接受了現實希望不要再有回憶的男生,兩人的最後見面,卻有著衝突面。譚導在劇本上相當有心,對白有力之餘,用上甄楚倩一首八十年代名作《深夜港灣》更是對主題帶進另一層次。

九十年代的故事,則落在袁和平的《回歸》,透過元華飾演的爺爺,與林愷鈴飾演即將離港的孫女Samantha在一段時間的相處。當中兩人從最初的文化差異互相習慣,到後來一次經歷,兩人倒找到相處時光的樂趣。片中看到元華的爺爺仍在緬懷過去的階段。然而,故事看起來,電影的主題似乎以末段的經歷為主。

回歸過後,監製杜琪峯執導的《遍地黃金》則見証在回歸過後千禧年間對於炒賣的熱潮,透過伍詠詩、胡子彤與徐浩昌三位演員飾演小市民來反映,從最初炒賣消息股票、到零三年沙士炒賣淘大花園樓盤,以至後來趁著內地資金湧到香港股市等等。電影的題材,令人不禁想有點算杜氏的《奪命金》致敬,當中三個角色表達三類不同的小市民,從徐浩昌的機會主義,到胡子彤的跟風,以至是伍詠詩的擔心,倒解構了那股以炒為主的時代。

林嶺東的遺作《迷路》,則是一段後移民期的故事,回到香港的任達華,相約龔慈恩與林宇軒在中環相見,卻對於昔日熟悉的地點變得陌生,同時也慨歎時代巨輪。林導給了任達華很大的發揮空間,從他的視點,看到了中環的改變,也令不少人感到不習慣,倒是龔慈恩與林宇軒的角色,仿如是向前望一樣。

整個故事的最後,以徐克執導的《深度對話》作結,透過張達明與張錦程在精神病醫院一段對話,帶出一點昔日香港電影的風味。

誠然,《七人樂隊》基本上只是選了導演與主題,電影本身沒有傾向要有其一致性,故此本質上是較為鬆散。不過不難發現的是,電影裡不少故事,卻不約而同帶出一些同共價值。例如電影裡對於移民這個題目,卻選擇以非常低調,甚至近乎文過飾非的方式處理。

對於外地描述,也用了英國為主,令人不禁想起昔日的殖民地。而昔日移民倒是最終還是希望回到香港,可以說是反映了一些老一輩人士的心態。而在這些導演的心態,似乎也或多或少反映。對於年青一代跟香港認知,或有所不同,故此觀賞前亦要調整期望值。

《七人樂隊》其實就是一眾資深導演以自家最擅長的手法,來拍一個自己對於不同年代給香港的故事。七位導演的風格雖然不同,但是總算是各展所長,闡述一名在前輩視點來看昔日與現在香港的故事,同時反映他們對於香港電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