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分類: 講鏟新片 Page 77 of 101

挑戰下限的精選:《魔俠傳之唐吉可德》

Picture

對於一些牌面並不吸引的電影,一般而言都會敬而遠之,不過有時有些預期極爛的電影其實也該找個機會看看,因為有時也許會成功挑戰大家觀影的下限。

近期的一眾電影中,以上周四於新寶院線開畫有林嘉欣主演的《魔俠傳之唐吉可德》最能挑戰大家觀影的極限。

《魔俠傳之唐吉可德》是內地導演阿甘的新作,宣傳以「全亞洲首部3D製作」為賣點,不過阿甘導演的作品其實已非首次抵港,前作便有爛到不堪的《大電影2.0兩個傻瓜的荒唐事》,觀乎情況大家也許心中有數。

雖然電影聲稱是一部3D電影,可是在觀影的過程中,在大部份的情況下,3D的部份就只有底部那行白色的字幕,嫌戴上3D眼鏡感到辛苦的觀眾,大半的時間大可除下眼鏡也不成問題。至於所謂的3D效果,其實情況跟年初的《蘇乞兒》水準相若,可以說是「層次分明」,因為大家看到一層又一層不協調的畫面。以收費較高昂3D票價而言,看來甚有「呃飯食」之嫌。

至於劇情方面,基本上電影絕大部份時間都是古裝背景,可是全片真的看不到有甚麼「魔」曾經出現。電影也秉承了阿甘電影的特色,就是爛到不堪的亂炒作,而其御用的男主角郭濤,就繼續提供《午夜凶鈴》凸眼式的演技。雖然《童眼3D》已有不少觀眾說很差勁,但怎樣也不及這一部極品來。

說實的,這一類的電影由於爛得十分徹底的關係,觀眾在入場時需接受多重的挑戰,當中包括戴不戴眼鏡也沒關係的畫面、漏看也不用緊的無聊情節、硬到直仆地下的滑稽,再配上等同智障人物設定等。要觀畢全片逾百分鐘離場,所需的勇氣實在不少。各種類型的難看東西聚在一起,其威力不下於西九龍中心某日式食肆的紅豆壽司。

也許《魔俠傳之唐吉可德》單看片名已傳出一陣爛味,故此實際上上映的場次其實不多,有心挑戰觀映下限的勇士,宜把握機會早日入場,安心上路好了。

《天堂與地獄》:簡潔到位,取景精緻

Picture

近年有一起改編同一原作者的現象,繼陳慧後,著名小說家劉以鬯的小說也被改編,除了黃國兆的《酒徒》後,還有廖劍清執導的《天堂與地獄》。在選取合適素材與方法下,可算提供了一個不俗的改編。

片長只有八分鐘的《天堂與地獄》改編自劉以鬯五十年代的同名短篇小說,以一家餐廳為背景,以一隻蒼蠅的人稱,去看到片中四名不同背景的人,從而看著一筆巨款如果流出流入,也揭示人性出來。雖然名為《天堂與地獄》,不過地獄的場面,明顯地不是重點,篇幅也只佔末段的部份。

改編文學原著,很易予人沉悶乏味,慶幸是次改用的原著於設定上以蒼蠅的人清,而且於處理上簡單地於同一場景一次過展現,故此即使需要留白也不會過長,至對白的處理上亦乎合到人物身份,整體演員表現亦不弱。在簡短的篇幅下,將原著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方能完成的情節簡化,亦解讀難度降低時不失原有精神。

相比之下,其拍攝方法及技術更面則更為可喜,電影需要呈現五十年代餐廳的背景,於畫面呈現上,無論是餐廳的佈局還是服飾上,都具相當的說服力,而拍攝手法上以手動方式呈現蒼蠅的視點,效果亦討好。

整體而言,《天堂與地獄》以大膽的一鏡過的手法,改編了劉以鬯的短篇小說,在效果上卻比想像中好,當中選取合適的素材以視乎屬成敗之關鍵,與此同時在景緻上的認真製作,為一個本來不易拍攝的原著拍出自己的特色來,既簡潔又精緻。

《肥仔成龍》:向經典致敬不果

Picture

參考其他經典電影橋段來為電影致敬,雖然可以帶來新的靈感,不過若果執行上欠缺技巧的話,效果將令人十分無奈,從外地來港代表香港大學的黃嘉榮,其參賽影片《肥仔成龍》,便作出一個失敗的試驗。

片長達廿分鐘的《肥仔成龍》描述一名一事無成的胖子,與女同事一起於租碟店工作,面對著黑幫收陀地費,肥仔於是嘗試仿傚影片裡的橋段,當獨行殺手到黑幫前往的卡啦OK進行槍殺,最終獨得意料之外的結局。

從演出上看,《肥仔成龍》其實還是合適,至少擔當肥仔的男演員能表現到那份鈍與天真,而黑幫的角色尚算似模似樣。至於內容方面,廿分鐘的情節有著內容交代及末段情況,也算是達到基本一個劇本所需。

然而,若要將影片視為向港片致敬的話,現時短片出來卻達不到目的。

從鏡頭上看,身兼攝影的黃嘉榮看來並不懂得如何運用鏡頭,像影視店的拍攝便只有兩個角度,就連特寫也沒有一個,至於拍攝所謂的槍戰場面,雖然也盡量避重就輕,可是只見紅光一閃便當開了槍,還以為是使用水槍來拍。反觀其拍攝逃跑場面卻出奇地認真,雖然由灣仔可以跑到中環而不會停下。至於向經典電影致敬而加入的搞笑情況,看來不算太奏效。

整體而言,《肥仔成龍》雖然希望向各經典電影作致敬,在選擇內容上亦盡量如此,奈何在執行上卻事與願違,當中拍攝時鏡頭運作的缺點更表露無遺,令全片效果不倫不類。也許導演下回有意拍攝短片時,宜將有關大任交由更為勝任的人去做好了。

《撫問》:觀眾受苦的疑問

Picture

在一般短片比賽裡,不少學生都愛好以疑似藝術的手法拍攝以掩飾內容上的不濟,可是這拍攝卻需要一定的技巧,也要技術的配合,沒準備下硬行臨摹只會淪為一部不堪入目的劣作。香港藝術學院的區靖與陳曼盈卻不幸地提供了《撫問》這一個反面教材。

《撫問》其實是將一男一女的經歷放在一起,當中一名目睹教師自殺的援交少女及一名冷眼旁觀的警員。全片充斥著兩人的零碎片段,如警員的女友、上司、同袍等,還有女學生對教師自殺的回憶等。

基本上,選用關係相對不大的零碎片段,令人很易看成是藝術電影的拍法,不過若要拍成這樣,卻要有技可炫,只是《撫問》在這方面完全欠奉。凡是室內的景致,都是漆黑一片,當中最為荒謬的就是警方盤問的地方竟然仿如是黑幫審犯之地,看來沒做好資料搜集,而影片幾乎全片只有一大堆特寫鏡頭,真的不理解攝影指導麥家威到底做了甚麼來。

影片另一個嚴重問題,在於畫面質量。也許在資源所限下,以較低解像的制式拍攝可以理解,但是影片可以做到中文字幕出現「爛字」及英文字幕鬆郁矇,實在難以理解為何製作單位可以縱容到如斯地步。

整體而言,《撫問》基本上沒有內容,只在沒有技巧下強行炫技,再加上極劣的畫質,對於觀眾而言仿如是一個被虐待的觀影過程,恐怕痛苦程度不下於片中所謂被虐待的貓。也許見証了「未學行,先去跑」只會仆在地上的道理。

《囧少年》:愈後愈囧

Picture

每年鮮浪潮的參展作品大都以一本正經的方法來創作,不過仍有個以玩味先行之作。由香港教育學院葉海帆製作的《囧少年》希望藉課題將中學生的夢想與現實呈現,可是在手法上卻出現「兩頭不到岸」之感。

片長十七分鐘的《囧少年》以一名學生阿榮被撞暈後,醒來卻身處戴著面具的霸王戰隊成員總部,而該組織卻是一群少年以保護地球為名,四處幫人為實。阿榮對此感到興趣,更希望可以藉此加入更為社會課題,可是卻被首領所拒。其後組織更因現實種種而面臨解散。

從創作角度去看,《囧少年》其實初段的玩味做得不錯,其道具雖然「山寨」,但是倒反映了中學生對於玩具的一份純真,影片雖然想探求理想與現實,可是在貫徹本來的玩味卻沒法達成。中段阿榮看到電視新聞的反高鐵示威加上丹拿花園公共空間問題,繼而要求部隊行動,實在過份拉扯,也自此令到影片發展開始迷失方向,愈拍愈差。未知是否缺乏支援關係,電視新聞卻沒有譯出字幕,只是懶惰地以「電視新聞」四字交待便算,反映了創作人未能了解該段為全片轉捩點之重要。

演員方面,其實四名參演者的表現算是達到基本所需,以學生作品來說,算是不差。

整體而言,《囧少年》有著一個不俗的原創意念,可是在執行上卻出現了一般拍片於後段迷失方向的通病,結果製作隨劇情發展每況愈下,當主線人物當自己意念動搖之時,觀眾也對於其突兀的轉捩理據感到洩氣。

《童眼》:只求穩陣的保本作

近年彭氏兄弟雖然有著不同的嘗試,不過當各自各的《愛出貓》與《關人7事》的票房平平、聯手泡製的大製作《風雲II》口碑票房皆不妙時,最終還是回歸熟手的靈異題材。新作《童眼》以港產恐怖加3D特效作為賣點,觀乎演員組合與製作條件,似求平穩渡過格局 – 不過現實又未必可以如此。

《童眼》的故事以泰國為背景,先是樂(余文樂飾)與Rainie(楊丞琳飾)的感情進入困局下,被兩對好友Ciwi(林司敏飾)與Rex(何浚尉飾)及阿玲(江若琳飾)與稀(徐正曦飾)一起帶到泰國。旅程中Rainie向樂表達不果,卻突然碰上動亂致機場關閉,結果六人到了陰森鬼異的中泰聯賓館留宿。然後出現一連串怪事,繼而三角男角失蹤,在得到女童文文與狗小王幫助下,才得悉秘密與賓館東主泉哥(林家棟飾)有關。

《童眼》觀其格局,其實或會令人聯想劉偉強的所謂立體恐怖劣作《咒樂園》,因為電影同是一班年青人的故事。從製作上看,電影「保本」心態甚強,當中安排了最簡單的一屋驚魂橋段,而揭秘方式也跟彭氏兄弟過往類型甚相似。雖然是香港方面投資,但觀乎彭氏兄弟曾於泰國影壇任職十多年,無論取景、用色等,基本上與泰式靈異類別無異。至於運用3D的方式,則維持要讓人看到真的有3D效果似的,相比現在的期望,略嫌賣弄。

「保本」對於投資者來說或是求穩,可是過於求穩卻對觀眾並不是一件好事。故事雖然安排了六名主角看似多線發展,不過其實片中林司敏與何浚尉的存在對於電影推進毫無作用,全刪也沒甚麼問題,至於江若琳與徐正熙的一對,只是江若琳部份大聲的對白較有印象,而徐正曦的作用僅為劇情推進提供一點暗示,對白也不痛不癢。看來電影僅為四人提供年度工作紀錄,多於劇情所需。

其實說穿了,劇情焦點只落在Rainie、樂與泉哥三人身上,不過Rainie在角色設計上卻太不討好,觀眾只感到她的煩厭多於委婉。若以仍算新電影演員來說,楊丞琳基本上演出算是合格。結果最終較佳表現的演員仍落在余文樂與林家棟身上。然而,兩者在戲份上有限,令電影整體劇情十分薄弱。當中起用犬吠得悉靈體出現的方法,在昏暗的環境下,難以討好觀眾。

在技術層面而言,《童眼》其實是花了一些功夫,在畫面呈現的顏色,在濾光鏡下偏能維持彭氏兄弟過去作品的陰沉色調,而個別真的想賣立體的場景,效果亦合格有餘,當中尤以異物伸手衝前的一幕為甚。

整體而言,《童眼》明顯是一部製作人既想用3D但又要求保本的穩陣製作,同時又為旗下公司一眾藝人提供工作機會。可是,在過於保本之下,倒令電影劇本但求填充演員失去原有戲軌所需,各人發揮空間倒不多。即使在攝影及部份立體場面可觀,亦難免予人一種過於保守的「食老本」感覺,與觀眾期望有著頗大的落差。

《同根》:具社會批判的茶餐廳眾生相

Picture

鮮浪潮短片每每從年青人角度去看時物,而今年選用社會素材的參賽作品亦不少,不過作深入探討的卻為數不多,來自公開組的黃穎匡的《同根》,便試圖揭示社會不同階持與持份者之間的矛盾。

《不知者》:另類探討社會事件,惜男角舖排成敗筆

Picture

以社會課題為創作意念無論是長片與短片均十分常見,當中的優劣在乎如果選用素材及如何舖排角色;香港理工大學的吳浩然,其短片《不知者》,將一宗醫院門外失救事件以另一角度探討,在素材運用與角色舖排各走兩極。

《子非魚》:攝影技巧佳,執行效果差

Picture

鮮浪潮的不少短片中,意念與攝影及劇本與執行每每是存活於兩個世界,部份影片有著不俗的意念,可是在執行上卻內容不足,結果流於納悶空洞。來自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馬嘉裕的《子非魚》,便是屬於這一個類型。

《子非魚》的內容先來描述一神秘男子於漁排出現,復被一漁民少女的照料。而他又仿如對於魚有甚多感覺,到影片中段則描述了兩人到了中環一帶野餐之類,最終又回到漁排。

廿分鐘的情節裡,鏡頭不少時間放在周圍的景緻,其鏡頭運作上算是不弱,可是若要論其內容,材料明顯地無法撐到現在的長度,結果空鏡多多,當中加插一段女生讀英文書的情況,也加入疑似跟男角經歷相關的浴缸場面,可是意境卻來得過於抽象,不易明瞭。中環的一幕,也許可用作跟漁排的對白,可是導演未有好好善用當中的可能性,只是平淡地拍出野餐便算,看來在意念之下的實際執行沒有好好地令主題豐富所致。

演員表現方面,其實影片裡對於兩人的描述未夠深入,基本上他們不用特別去演,故此效果算是四平八穩。

整體而言,《子非魚》是一個具實驗味道的短片,也許以男角與魚的關係為主體,可是在執行上卻出現了內容不足強行填充的情況,但角色的關係沒有進一步加強,結果呈現的只是一部有意念但效果沉悶之作。也許導演日後在創作意念時,不過嘗試同時考量材料決定合適長度,也許效果更佳。

《養老》:拍出社會人性

Picture

關注社會是今年鮮浪潮的其中一個方向,當不少參賽者焦點放於年初的高鐵撥款相關事件之時,來自香港樹仁大學的黃詠琴、梁芷靈、林芷彤與黃寶儀選擇了長者安老的問題,四人身兼監、導、編三職下製成的《養老》,拍出了計劃下長者與中年人的人性。

《養老》以中年人阿財為求還債,透過領養老人計劃獲得資助,並領養中度老年癡呆的福伯回家,可是福伯的種種怪異行為,如偷鄰家胸圍、拿報紙玩火,更拿財的手表玩弄;在幾經困難下,財最終由對抗轉到關懷,並為自己的過去作出了反思。

從影片的景致所見,影片製作十分認真,當中片初領養老人計劃的辦事處,像真度極高,而繼後場景雖然只是集中於一間屋的內外,不過卻算善用了家中設備及鄰居關係。影片起用了兩名專業特約演員飾演中年人阿財及長者福伯的角色,兩人在片中的演出對位,當中福伯的純真討好,不過阿財在整個領養過程由只求還債、埋怨福伯到欣賞對方以至最終自己反省等過程都拍得清晰。唯一不足之處,也許是篇幅剪裁的關係,轉捩的位置來了有點過於突然。

影片透過虛擬的手法,將未來面對的長者問題呈現,雖然片中出現人物極少,可是對其課題說得簡單奏效之餘,亦具有相對的戲劇感,也呈現年輕的人與長者就面對長者問題的感受。

整體而言,《養老》透過了長者與年輕人的關係改變及政府領養老人計劃,呈現了各方面對人口老化課題如何面對的觀點,也同時不失過程中對雙方探討人性,整個過程在四人身兼三職下,完全達到所致,也算是一部具有溫情的小品,在創作資源所限拍得如此,實屬難得。

Page 77 of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