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片名大異其趣,中文「純屬虛構」告訴你是虛構的,英文「Non-Fiction」卻告訴你並非虛構,剛好構成了整套電影的主題探討,什麼是真實生活,什麼是被創造出來的想像中的真實生活。更有趣的位置在於,我們看著的這套電影,本身就是虛構真實的一種表達極致。

如果拆解整套電影,其實對白及劇情涵蓋了許多日常面對的半真半假的誤區。從千古不變的婚姻,戀愛,出軌,與誰出軌,是否坦承出軌,同性,異性,雙性戀,其實都是遮遮掩掩,瞞瞞騙騙。

而關於數碼化出版與實體書,那個是真實那個又是虛幻,有聲書又是否是另一潮流,而讀者飄忽的選擇是否代表數碼化只是幻覺?

同樣,書本的知識是應該收費,還是應該像Google一般免費公諸於大眾,慷他人之慨,卻從運算法推送的廣告賺錢?

再來,電影中的小說家總把私人經歷改名之後寫成小說推出,書中的情節,是真實,又或者是虛構,被描寫者對自己的人生虛擬版有沒有掌控權?

政治,輿論,甚至日常買賣,根本沒有人在意是否是真實,反而更在意的是感覺,甚至是其他人評論而得出的感覺,每個人都受到各種不同的影響而做出自以為是自己做出的決定。

電影一貫的法式幽默風格,對白內容資訊量極大,充分反映出在傳統與現代中間的磨合與矛盾,令人想起多年前的Before Sunset,那種為了言情而出書的浪漫,或許早淹沒在話題性的標題檔與評論操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