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戲院自去年起出現結業潮,雖然部分戲院有新的經營者承租,但是仍有部分昔日戲院位置作其他用途。部分戲院也許提供如四十元一票的低廉票價以吸引觀眾。但是長期低票價其實並不能令戲院長期營運。

香港的戲院經營成本可以分為幾方面,當中包括了戲院員工的薪酬與福利、租金、水電煤費用,以及維護戲院器材與座椅等開支。至於收入方面,當中主要來自票房收入,繼而就是小食部以至是售賣周邊產品等,當中戲院租金幾乎佔了各家戲院的主要支出費用,以及維護戲院器材與座椅等開支。至於收入方面,當中主要來自票房收入,繼而就是小食部以至是售賣周邊產品等,當中戲院租金幾乎佔了各家戲院的主要支出。

其實近年來不同的戲院採用了不同方式來減省人手,例如以自助票務機與入場,小食部改用自助售賣機等。只是票房收入仍需要與發行商來拆賬。而戲院雖然在高度自助下之下可以一人運作,但是風險不低。

四十元一票的概念到底是怎樣?假設全部均為四十元一票,以跟發行公司拆賬一半,即是每張票價只有二十元收入。以一家戲院即使月租只是十萬計算,假設小食部等收入可以抵銷水電煤成本,假設人事成本約三萬來計算,每月就需要有六千五百人入場,以每天放映五場計算,每場平均人次要達43才可回本。

然而,每場43人次的目標,其實相當困難,因為這代表平均值位連早場與中午場也是如此。以今時今日的入場計算,平均票價在六十元一票,似乎才有回本的機會。故此每票四十元的話,其實已是瀕臨結業相距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