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展離場也許對於大部分影展來說來得奇怪,但是對於一些沒有公眾參與的影展,其實已是見怪不怪的事。那麼箇中原因又是怎樣?
不同的影展,對象有所不同。像現在舉行的法國康城影展為例,只有極少數公眾門票,基本上大部分入場人士均為電影業內人士,從演員、發行公司、影展傳媒到影展代表等。這個情況就猶如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有專門供傳媒與業內人士的專用場次一樣。
對於這些人士,基本上影展就是他們的工作,在密集的七至十天展期,每天幾乎也是爭分奪秒來看電影。有時一天可能要跑六至七場。而康城影展又會因為通行證的級別,排隊的待遇又有所不同。有時要看一部電影,需要排隊一至兩小時。而且,場次很多時都是由朝到晚。
對於電影業界人士,爭取時間來看戲是他們的目的。他們也許因為日程,未必可以觀畢全片。有時遇上興興不大的電影,也會提早離場。對於午夜場場次,提早離場也是希望可以爭取睡眠時間。
筆者記得多年前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時,看到吳宇森的《追捕》的業界場次,該場次在晚上差不多晚上十時,不到開場二十分鐘便有一成業界觀眾離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