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絲》從開拍開始就一直引起不少關注,首先姜皓文難得擔正主角(男主角+半個女主角),外加第一版海報姜皓文身穿性感女性內衣也帶來畫面上的相當震撼,許多人更用港版《丹麥女孩》來形容這套電影。有幸提前在香港亞洲電影節之前先睹為快了這部電影,卻隱隱約約看到了性別不安以外的許多更深入的不安。


男主角佟大雄(姜皓文飾),有一間自己的眼鏡鋪,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家庭成員包括有精神潔癖的太太安宜(惠英紅飾),處於青少年反叛期的兒子立賢(吳肇軒飾),已經嫁給律師現正懷孕的大女兒碧兒(余香凝飾),一名印傭,還有一隻叫做Bowie的年邁家犬。正當這個51歲的大雄每天努力的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好好生活時,卻接到了青年時期好友戰地攝影師高正的死訊,而高正的同性伴侶邦(黃河飾)需要大雄的幫助讓高正的骨灰能夠魂歸故土,在香港海葬。

電影開始年輕版的華仁三劍俠,大雄(顧定軒飾)、高正、池俊在山區一個小湖內游泳,從眉目中已經看出大雄與高正之間有一種曖昧的情感,顧定軒對年輕大雄的演繹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在嬌羞與不安中卻依然伸出手握住自己暗戀對象高正的手。這段的氛圍某程度上帶有一點「雲翔風」,導演說並未參考過雲翔的作品,但作為觀眾看起來,這種曖昧情愫的用鏡與氛圍,兩者有不少的相似之處。

而當鏡頭跳轉去成年版的大雄,可能是期望越大便越會吹毛求疵,姜皓文一出場,就感覺到特別處理的髮型,襯衫毛衣外套刻意的女性化色彩,以及怎麼看都覺得有化妝的眼眶,從外觀上已經超越了斯文,但偏偏又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娘娘腔(乸型),於是觀眾的第一階段變成要先去接受成年大雄的外觀,然後才逐漸步入劇情。相較於大雄,另一個主要角色由黃河飾演的邦便從一開始放得開許多,某些劇情下更有強烈的騷勁,如果論自然程度,反而黃河的角色,甚至是打鈴哥(大雄的青年時期的工作前輩,同樣有性別不安)的角色都比主角來的自然,當然你可以說因為大雄需要假扮普通人(男人)繼續生活,所以出現矛盾的質感,但個人感覺上這是一種演繹上用力過猛的問題,當你越努力去飾演一個角色,反倒刻意而不自然。

作為李駿碩導演的第一套長片,導演想要擺入電影中的主題有點過多,原本整套電影捉到一條非常良好的主線,就是香港家庭的思維裡,性別不安人士所面對的恐懼、壓力、以及實現自我追求所要付出的代價,但正因為加入了太多其他的元素,例如男同性戀與性別不安的區分(但偏偏有些劇情在最後又模糊了這條邊界),性觀念開放的問題(家中女傭與太太的衝突,兒子與疑似女友的觀點衝突,女兒面對丈夫出軌的處理方案),導致主線最後可以獲得敘述的時間不足,只能通過衝突與時間快推去完成最後的結局。

正因為大雄的角色支線過多,反而使太太安宜的角色跑出,與《丹麥女孩》中的女主角不同,同樣是性別不安者的太太,惠英紅飾演的安宜只是想做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傳統師奶,她竭盡全力去維持這個家庭看起來正常的基本架構,試圖去除所有不穩定的因素,甚至忍耐隱忍所有無法改變的「缺陷」,於是這才讓大雄與安宜攤牌的一場戲戲劇張力超強,這一場戲內惠英紅表達出來的情緒,絕對無懈可擊,把一個傳統華人女性所面對的恐懼以及壓力,完全釋放出來。

姜皓文在這套電影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從情緒、外觀、扮相、演出,相信所有觀眾都有目共睹,畢竟這類題材非常難拍,而情緒的表達及控制上,越粗曠的男性,越容易出現用力過度的狀態,所以在姜皓文可以駕馭的狀態下,他已經做足了120分的準備以及突破。只是硬生生多出來的與邦之間的情愫,反而變成把整個故事帶偏了的主因,我不太確定導演在安排這段移情作用下的感情催化,是否有考慮過男同志的0與1的問題,我只能說在出現類似劇情的《丹麥女孩》中,性別不安與同性戀之間的分界來的更為清晰,而並非如《翠絲》中的混淆不清。電影若是能把過多的藝術片的愛情戲激情戲再做出一定程度的修剪,整套電影的強度將會高出不少。

立賢與刺青女友的對話,以及與母親的對話,雖然有些部分依然帶有刻意以及可能過火,但是卻相對更清晰的側寫了一般人看待跨性別議題時的不安,尤其是當這些事例是發生在自己熟悉的身邊人身上,是逃避還是積極理解,這都是可以更深入討論的主題,當然可能考慮到電影篇幅關係,反而沒有進一步深入。

作為了解性別不安者身邊人的因為社會傳統而帶來的各種不安,《翠絲》是一套可以更仔細去看的電影,最後由大雄母親(梁舜燕飾)為翠絲點題,也是一個畫龍點睛的感動。整體而言,還是要恭喜姜皓文做出了華人男演員難有的突破,讓大家看到及嘗試在華人的社會裡去理解跨性別人士所面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