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分類: 講鏟專題 Page 111 of 148

閉幕電影的考量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安排中,令不少觀眾感到意外的是今年不設閉幕電影。當不少觀眾對其安排提出質疑之時,也許我們可從另一角度,看看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實際環境,再看閉幕電影的意義。

從基本原則去看,一個電影節活動既有開幕之時,也便應有閉幕,以達到其「有始有終」之義。而全球幾乎所有電影節都是如此。

但從另一角度去看,其實開幕、閉幕等都是一些重要的禮儀活動,在一般情況下,來自不同地區的嘉賓聚首一堂,從酒會、放映到酒後派對,都是「一條龍」的服務。相比之下,閉幕電影的選片其實未必是最重要的事,故此在影展裡每每出現閉幕電影劣評如潮的情況。

對於一般的影展,展期連同開幕與閉幕日只有七至九天,當大部份嘉賓都會選擇出席開幕之時,大都願意留約一周的時間,也能出席閉幕,而部份縱合式的影展更會將相關的融資與電影市場活動放在節期中至後段,以留有足夠嘉賓出席閉幕。

可是,這個情況用於香港國際電影節,其實並不可行。

在目前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環境下,節期雖然已由最長時期的廿三天縮至目前的十七天,但對來自外地人士而言仍是極長的期間。對於來自外地嘉賓來說,雖然在獲邀時電影節或會期供數天的免費酒店,但繼後就要自掏腰包,而香港酒店的租價十分高昂,加上大部份場地都沒有日場,對他們來說未能集中看片,則不宜久留。故此即使能辦到閉幕的話,每每只是變成本地首映多一點。

而且,強辦閉幕也不一定是好事。看看三年前電影節以舒琪與關文軒合導的《咖啡,或茶》作閉幕,播映時獲一致劣評,播畢後的答問環節仿如批鬥大會一樣,對觀眾、電影節以至製作人而言根本是「三輸」的格局,而電影的「完成版」至今從沒出現,可見也許有關人員大概採用了「八萬五政策」處理之。

其實香港國際電影節也不是第一次不安排閉幕電影,四年前的電影節也是如是。

在目前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定位限制下,要縮短在約十天幾乎是沒可能的事,如何包裝官式活動反可有微調空間。開幕繼續,但能否利用頒獎禮之夜作為電影節節期的一個重要階段,比起強行辦冷清的閉幕,也許效果更佳。

香港國際電影節之二輪當首映?

Picture

第三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片目隨著今天下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後已正式公開。當中杜琪峰執導的《單身男女》成為了開幕電影之一,並且作「世界首映」。

可是,這一個「世界首映」卻與事實不乎。

Picture

看看今年於日本舉行的「大阪Asian映畫祭2011」,當中《單身男女》成為了「特別招待作品部門」上映作品之一,更標示著「世界初上映」,亦即意味著是「世界首映」。

問題來了,一部電影何來有兩個世界首映呢?那就先來查查兩個影展的舉行日期。當中香港國際電影節於三月二十日開幕,至於大阪的映畫祭,則於三月五日至十三日舉行,那即表示大阪的影展播畢《單身男女》後,香港國際電影節才作放映。以國際標準而言,根本不能說成是「世界首映」。

與此同時,未知是否電影節今年將韋家輝作焦點影人關係,就連他沒份導演的電影,也要冠上「導演」之名,訂票小冊實物版本《單身男女》導演一欄,竟然加入了沒份導演的韋家輝名字,看來校對部門真的好像不太賞心。

雖然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作世界首映的電影只有十九部,但總不能強行將一些明明不是世界首映的電影濫竽充數。說到這裡,我們又來一個中文練習,請問大家認為香港國際電影節將《單身男女》當作世界首映,應該以下哪個四字成語來形容呢(可選多項):

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
指鹿為馬
逆權侵佔
巔倒是非
扭曲事實
不盡不實

兒時觀影的回憶

Picture

(「講。鏟。片」按:Alex專欄文章及圖片由Alex提供,每逢周日刊登,敬希垂注。)

今天應該不少的觀眾視看電影為一種娛樂、或是消遣節目之一,不過也有不少的觀眾會視看電影為一種樂趣、或是一種嗜好,筆者就是後者類別,若非後者的話,相信今天也不會這樣喜歡到電影院,看不同類別的電影吧!

曾經回想一看,其實第一次進入戲院觀看電影是那時呢?筆者曾經有著一絲輕微的回憶,大慨這也是首次到戲院觀看電影的時期,那時該仍是黃毛丫頭的小伙兒,由父親及他的朋友帶著,到了已經消失多年的荃灣好景戲院(即今日荃灣鹹田街與沙咀道交界),看的電影應該是國片《孫中山》(這記憶該要有待查證),而那天為何跟著父親到戲院就連當時人都忘記了...

後來戲院便成為筆者常到的地方,每每返學放學,都會經過荃灣綠陽新邨的凱旋戲院(只是經過看看早場及四點場放映的電影,入場觀看電影則比較少),有時候也會到荃灣楊屋道的龍華戲院及眾安街的大光明迷你戲院觀看電影,後來因為去百老匯電影中心及影藝戲院(灣仔)觀賞不同國家的電影後,就真正愛上了電影。

其實回想第一次到戲院觀看電影的時候及心情,也有點興奮的,因為那時應該仍未知道入場後會是那一回事,猶記得看到一些殭屍電影的預告片(那時該類電影十分豐盛),父母總是會用手蓋著筆者與弟弟的雙眼,免得被嚇怕。後來更於戲院看到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以及一些龍珠系列的動畫,實在多姿多采!

只恨當時年紀少,總忘記把當時的戲票收藏下來,回想當時曾到過的部份戲院 - 好景、龍華、華盛頓、普慶(舊)、凱旋、大光明(新)、百樂等戲院的足跡,只好在腦中慢慢的飄浮著吧。

勇闖官涌五十分鐘

Picture

(「講。鏟。片」按:本篇文章由讀者「Agnes」投稿刊出,特此鳴謝。)

小女子自懂事以來,雖然愛看電影,對本地色情院線的認識,只限於小時候看報紙的院線廣告(日活院線)的鹹片戲名,什麼《大吉大利大波大》、《弊傢伙,地鐵有色魔》、《好色飛擒大咬》等啜核鹹片名稱,只聞其名,不聞其戲。從前,因為對日本舊時代的電影抱有莫大興趣,對日活院線感到莫大興趣:本地色情院線播的是不是「總天然色」的色情電影?

香港唯一放映情色電影的佐敦官涌戲院,因業主加租近倍,戲院「無本事」經營,將於三月結束營業。一時興起,在Facebook廣邀網友和影友「新春行大運」,在官涌戲院臨別秋波前視察一番。(早在三年前因緣際會,曾進入早已結業的油麻地戲院內拍照。當時使用菲林拍攝,至今仍未沖曬成照片)經資深影友提醒,官涌戲院職員不喜外人打擾,故本意只在戲院前拍拍照,看過大概便是。豈料出席的網友和影友(連同本人,共有六男二女)均打算入場一睹「一張票睇到笑」的「風采」。於是,一生人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購票進場,參與觀看色情電影之旅,就是這樣發生。

戲院環境極細極殘舊,左右兩排約百個座位,幾近座無虛席,席上全是年過六十的男性。我等一眾只能站在戲院最後一排站立觀看(影友一再告誡戲院座位衛生情況欠佳)。期間背後傳來巨大的鑽牆聲,觀眾們不為所動,全神貫注,認真鬼馬。

銀幕上(播放中)放映什麼片子?看樣子是歐美的小電影,而且配上粵語對白,怪誕非常。也許年代久遠(影片完場時,出現羅馬數字年份為1995),對白並不「份外傳神」,感覺上十分沉悶。劇情是:一對外國男女在充滿末世氣氛的網吧 敦倫無限,歷時約十分鐘,然後以路人甲一句「你地呢個世紀嘅人係唔會明白架啦」無厘頭完場。影片以技術低劣的搖鏡手法拍攝,還有以電腦合成器製作的背景音樂求其了事。為配合農曆新年氣氛而易名的《大波大利過年》,竟然是一套色情科幻片。

接著上映的另一套色情電影,應該是正宗日活院線出品、配上粵語對白的《好色心想事成》(Fresh Banana)。這套色情電影比《大波大利過年》稍為可觀的是有較完整的劇情,但也乏善足陳:影片講述城市少婦與妹妹鬧翻,妹妹一怒之下當上妓女,與馬伕乘著輕型客貨車到處「營生」。少婦丈夫不屑協助妻子尋親,少婦只好求助於任職私家偵探的舊情人。然後少婦在鄉村與妹妹相遇,和好如初,少婦放手讓妹妹過自由生活。妹妹與馬伕成其好事,決心從良。兩姐妹如同片名一樣「心想事成」。別以為影片當真有嚴謹結構!以上每一個情節都附送性愛場面,再靠少婦「尋親」的故事,勉強串連成一部43分鐘的色情電影。片首片末均被剪走,演員名字無從得知。只是演落寞少婦的女優,在某幾個鏡頭有戲可演。但整體十分無聊,搵戲黎做,尤其是性愛場面─色情電影當然是「搵戲黎做」,所以也不應有任何「期望」。而且開段不斷「食帶」,只有藍色畫面和聲音,效果比喜劇更喜劇。

色情電影的目的只為製造官能刺激。戲院場內不時有叔叔伯伯「坐立不安」,經常起身離席。我們則為影片的低智對白忍俊不禁。至於頻密的情色場面,舉止不雅,令人甚為不安,數位友人也忍不住要離場。

這次觀影體驗的確不同凡響,然而一次就夠哂數。常人根本不能「朝11晚10」看個不停。官涌戲院結業,看情形是不會受本地傳統文化保育人士所重視…「你地呢個世紀0既人係唔會明白架啦」!

附錄:官涌戲院二月份廉價早場表片名(傳聞由有識之士所命名)
《咸濕秘書賀年》
《扑扑愛美神》
《香港三級女脫星》
《好色妖姬楊貴妃》
《大吉大利大波大》
《咸濕三角關係》
《人逢巨乳精神爽》
《這班少女真太淫》
《愛嫂波波的人》
《台灣性愛無遮大會》
《處女雛妓》
《性愛豹妹一族》
《迎春巨乳》
《色情探熱針》
《好Q咸濕課室》
《淫妻情人住家菜》
《油尖賣淫學生妹》
《西洋性愛格鬥棋》
《有嘢拮急症室》
《荷里活桃色性醜聞》
《巨乳療人所》
《咸濕萬能插蘇》
《吾妻誘你篤》
《大波0架妹香港徵友》
《日本濫交妹妹仔》

周末票房:《枕邊冇情人》入座稱冠

周末票房在格局上受到三部電影播放優先場的影響,除了開畫場次較次的《127小時》獲得增場外,其實各片都出現縮場現象,而整體票房收入則較周四上升約一成半。

華語電影方面,邵氏與無線合作的《我愛HK開心萬歲》仍然於票房上稱冠,周日在場次略減七場餘221場下仍錄得近91的每場人次,為電影於11天累積達2,233萬,相信二千五百萬該可於本周內衝破。至於票房次席仍是爭持激烈,當中秦小珍與陳慶嘉執導的《最強囍事》於縮場近一成後周日仍獲萬三人次,累積12天則達1,738萬,而較《最》片早兩周放映優先場的《新少林寺》則累積至1,929萬,周日較《最》片少收約40萬,兩片繼後票房跌幅將決定誰是賀歲檔期電影亞軍。至於開畫以來表現不佳的《神奇俠侶》周日被大幅削場四分之一,在上映119場後只獲四千人次,累積則達747萬,要過千萬看來極為困難。

新片方面,霍士伋行的《127小時》在增場後於28院映134場,結果周日獲得近95的每場人次,票房爬升亦高達七成四,為電影於四天累積近280萬,以題材不算主流電影來說成績算有交代。片短的《我們這一家:超能力花師奶》周日在縮場一成後家庭客源未算熱烈,票房爬升五成半後僅獲二千多人次,不過累積可望於今天衝破百萬大關。

賀歲外語片方面,《魔髮奇緣》在周日家庭客源帶動下,於38院映145場獲逾萬人次,為電影於11天累積達1,252萬,也跟同期開畫的《青蜂俠》票房距離收窄至40萬左右,相信可望超越《青》片,至於《青蜂俠》周日被縮場一成後獲約五千五百人次,成績也在預期之中,而《非常外父3》周日同樣被大幅縮場四分之一,結果在上映91場仍維持約48的每場人次,可望今天累積衝破九百萬大關。

周日的三部電影均上映優先場,當中重點集中於兩部愛情片的情況,洲立與聯合發行的《枕邊冇情人》在27院雖映39場,不過票房已等同《神奇俠侶》全日的水平,而每場人次更是過百,可見觀眾對荷里活愛情喜劇的期待。相比之下,劉德華與鞏俐主演的愛情片《我知女人心》於18院映26場,可是每場人次僅及《枕》片的一半,可見觀眾對於內地愛情片相對存有戒心。

Alex專欄:戲票收藏

Picture

(「講。鏟。片」按:Alex專欄文章及圖片由Alex提供,每逢周日刊登,敬希垂注。)

未知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會否把電影戲票收藏下來的呢?筆者剛喜歡看電影之時已經有收藏電影戲票,由早期的手寫戲票,到今日公式化的電腦戲票,雖然清晰的顯示觀眾所觀看的電影片名、放映時間、座位編號、以及放映的影院,可是這卻變得有點古板,還似是沒有特色之處。

猶記得電腦戲票尚未盛行的時候,到戲院購買戲票之時,總要在票房前從那張已印好戲院座位的座位表上選擇座位,選擇了適合的座位後,票房職員則以那紅色的顏色筆(總記得是紅色顏色筆)畫上所選取的座位,再將座位號碼寫上戲票上,那看來似乎有點“求其”,但這卻成為了一種回憶吧。

今天的電影戲票變得清晰簡單得多,但是太過於公式化,跟昔日的戲票相比,已變得太平凡了。今天幾乎所有戲院均以電腦形式售票,觀眾們也可以利用網上購票,既方便又快捷,不過仍想問問一些愛好電影的讀者們,你們還留戀於昔日的手寫戲票嗎?(筆者自問自答:十分留戀的!)

免費報章之免費過戶?

Picture

近年來免費報章興起,雖然這些報章不同向讀者收費,不過卻可從廣告收入賺取利潤,仍屬商業經營。可是免費報章的文章,並不等同可以拿著「講。鏟。片」的文章抄考一番。

今天的《都市日報》,便出現因對票房理念一知半解而亂抄的謬誤。

昨天香港影業協會(下稱「影協」)向傳媒發出賀歲檔期的票房收入情況。今天絕大部份報章的內容也大同小異,惟《都市日報》卻略有不同,提供所謂的分析。

Picture

看看粉紅色的用字,拿回昨天「講。鏟。片」的票房文章一看,是否似曾相識?

其實,文章是否抄考,不是只改一些用字便算,因為「講。鏟。片」的文章風格十分濃烈,其編排結構也不易於臨摹。

在沒有臨摹的部份,也出現不少謬誤,先來看看一句「提早一個多星期開的《新少林寺》」,實情是只早了一周開畫,不過開畫前映了一周優先場。至於「年假期間已出現院商縮場」的情況,對於「縮場」兩字看來撰文者並無概念。

事實而言,《新少林寺》於賀歲假期期間沒有縮場,維持每天約157場左右。可見《都市日報》記者並沒有先查清楚實際場次情況便妄下斷語。至於「《非常外父3》上映場次較少」一句不是事實全部,因為《非》片場次維持約177場,較《魔髮奇緣》為多。而「未見起色」一句,基本上只會用於已上映一段時間的電影的票房走勢,用於剛開畫電影根本不適合。可見記者在最後一段的數句,對票房認識的水平也心中有數。

其實,票房分析雖然看起來不難,不過實際運用技巧可有不少,對於平日根本沒對有關課題研究的傳媒來說,強行臨摹只會露出馬腳。其實報章若有需要的話,何不直接找我們來撰文一下,不用靠自家記者亂寫一通,成為反面教材好了。

Alex專欄:賀歲

Picture

(「講。鏟。片」按:Alex專欄文章及圖片由Alex提供,每逢周日刊登,敬希垂注。)

今天是年初四,首先在這兒跟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大家今年繼續睇好戲!

農曆新年期間,大家除了要到不同的親屬家拜年外,相信有不少的都會到戲院觀看電影,而賀歲電影也是每年香港電影市場中缺一不可的題材電影。回想起兒時,很多時候都喜歡跟父母及弟弟於新年期間到戲院觀看電影,不論是黃百鳴、許冠文、許冠傑、還是張國榮與周星馳等主演的賀歲電影,都會趁有時間入場觀看,湊熱鬧起來。

近年的賀歲電影,對於筆者來說,是一年比一年的遜色的,大家慨是因為真的太不喜歡那種植入廣告的宣傳手法,似乎這已成為近年觀看電影時必定會遇見的事;而遜色的另一原因,就是覺得有些賀歲電影的格局總是重覆又重覆的,新意欠奉,有時候真的難以被吸引入場。

除了那些公式化的賀歲電影外,新年期間仍有一些不同類型的電影可供選擇,動作片、動畫、甚至不少的外語另類電影選擇。當然電影公司或院商都想藉著這一年一度的新年節目給予觀眾多一類的娛樂選擇,好讓大家度過興致勃勃的新年假期。

回頭一看,大家會覺得近年最令你或妳入場的賀歲片會是那一部呢?筆者的選擇...會是近乎二十年前的《家有囍事》。

「死人」電影不利賀歲票房?

Picture

傳統以來,新春檔期都予人需要觀看些喜氣洋洋的電影,對於一些相對有死人的題材電影,票房也都不會太理想,到底實際又是如何?今年就試看看近廿年的賀歲檔期情況又試找一下。 

的確,受到八十年代的群星報喜式文化影響,喜劇幾乎是華語賀歲檔期的主流。而在農曆年檔期裡,觀眾每每是一家大細去看戲,看些不太吉利的題材難免有點忌諱。以九六年為例,當時金聲院線排出《麻麻帆帆》,描述一名老角垂危時的回憶,結果錄得千六萬票房,雖然若以現在標準來說並不算差,但比起同年逾二千五百萬的《大三元》、三千六百萬的《大內密探零零發》及逾五千七百萬的《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仍是相距甚遠。

 

兩年過後,金聲線找來《98古惑仔之龍爭虎鬥》實行「古惑賀歲」,對撼成龍的《我是誰》及周星馳的《行運一條龍》,結果票房千二萬,後兩者分別有三千八百萬及二千七百萬,雖然跟題材或有點關係,但畢竟仍是對手太強。

 

不過,這種講法其實也不一定成立,看看零六年的《霍元甲》由李連杰主演,一樣是打到七彩,但結果票房逾三千萬,大勝同期約一千萬的《最愛女人購物狂》及《春田花花同學會》。翌年由爾冬陞執導的《門徒》涉及毒品題材,結果亦以二千六百萬大勝同期不足八百萬的《心想事成》及《雙子神偷》。

 

其實,隨著農曆年假期的色彩已日漸減褪,「死人電影」不利票房的魔咒其實已同樣消失,也許,電影相身的吸引力與質量,比起其題材還是更為重要。

賀歲檔期的一般觀影心態

Picture

一直以來,都常常有個說法,就是農曆年假期檔期觀看電影的心態跟其他檔期有所不同。到底實情又是如何。今天先從一般觀眾觀影心態去談。

近日在賀歲電影討論中,有不少讀者指出笑得開不開心是觀看有沒有失望的準則之一,其實所言也不無道理。

農曆年檔期觀影,除了平日的觀眾外,更多是一家大細一起去看電影,而這些消費族群一年也許只會觀眾數次甚至只有一、兩次,他們的觀影心態一般都有兩個要求:抵睇及好笑。

「抵睇」又可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就是多藝人,特別是具份具的藝人參與演出,近年流行的群星報喜式電影便是這類。至於另一個衡量「抵睇」的方法,就是有多少大場面。且看九十年代成龍主演的電影,觀眾大都不以「好睇」而以「抵睇」來形容,就是這一類。

「好笑」的原則也是很簡單,就是不用腦的狀態下能夠開懷大笑,笑得愈多,笑得愈開心者方為上品,九十年代周星馳的類型便屬這類。

看看賣座的賀歲港片類型,大家又能否找到例外的例子呢?

Page 111 of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