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香港電影何時開始變爛片?

由洲立影藝舉辦的Star Academy將於今年十一月下旬開始,這個活動不經不覺已辦了六年,而每年均會供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是「香港電影唔係爛片」,也許令不少電影工作者感到相當心酸。

問題來了,到底香港電影何以又或是何時變成爛片呢?


回望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佔有逾半的市場佔有率。而且,觀眾的入場意欲也不下於荷里活大片。可是,到了今時今日,不少觀眾入場觀影,對於港片看來甚有保留。不少觀眾甚至將香港電影視作爛片又或是水準不及荷里活外語電影的印象,繼而對港產電影缺乏入場意欲與信心。

香港電影出現狀態,其實早於於九十年代後期,當時港片製作泛濫,結果粗製濫造的情況嚴重,水準也隨之下降。繼而經濟情況轉差,港片也經營困難,就是曾幾何時的事情。繼而,不少知名導演轉攻中國大陸市場,香港的電影行業走向嚴冬。當中青黃不接的情況,更在各工作崗位也有出現。

到了近幾年,香港電影可以分為幾個款式。當中中國大陸的合拍片成為高成本製作,而香港市場為主的則只能在低成本製作,還有更低的新晉導演作品,再加上一些自資式的獨立製作。

誠然,任何類別的電影,都有好片與爛片,只是比例上佔有多少。談到香港市場為主的低成本製作,雖然可能在題材與製作有所局限,演員陣容不算吸引,但是至少可以說是水準不至於難看,跟爛片有相當距離。至於新晉導演作品,水準真的相當參差,可以說是呈現兩極。而自資式的獨立製作,大都主要不是進入服務觀眾的商業市場,水準怎樣其實不會左右一般觀眾的觀感。

最大的問題,就是那些較多觀眾有意欲的電影,一般是指大型製作與新春的賀歲電影。新春賀歲片向來是粗製濫糙,也反映不少香港電影製作人急功求功,不求質素。至於合拍電影看起來製作很大,但是需要妥協的地方更多,而且口味每每只能向中國大陸傾科,絕大部份對於香港觀眾無感,反而會挑剔其不足之處。

當這些多人看的「港片」質素不佳,只有票房時,觀眾便直說爛片,說多了仿如是代名詞一樣。

既是這樣,又如何打破?

要談這個並不容易,近年雖然電影發展基金融資電影,但是也局限於低成本製作,其他類別從缺,換來只有那些合拍電影,但太多無法平衡各市場。雖然今年施政報告也許提出新政策,但需時實施,同時也要看怎樣處理申請。

至於目前成了香港電影鐘樓砥柱的本地市場主導電影,一般而言在吸引力上,無法與官能刺激的荷里活大片相比,故此需要靠著口碑來做出成績。不過,要達至這點,當中各方的配合相當重要,去年高先發行、黃進執導的《一念無明》,到今年天下一發行、陳詠燊執導的《逆流大叔》都算是這方面成功例子。但是,要香港觀眾改變對香港電影觀感,還是需要再多一些例子。

Previous

Star Academy十一月下旬開始

Next

周末市場:《大君主之役》繼續以量取勝

1 Comment

  1. A

    1997年主权移交之后,香港各方面都开始沉沦,不单止电影方面。

    电影方面,因为要考虑大陆的审查,所以很多电影公司自我审查,扼杀了香港电影的创意。很多题材都不能拍,或者不敢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