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每年在三月舉行香港國際電影節外,踏入秋季,大家面對排山倒海的電影節選片,特別是亞洲電影節、辛丹斯電影節;中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地區電影節;以及華語紀錄片節等。每年只慨嘆,好電影太多,時間卻太少。深信不少影癡們已習慣,要在花多眼亂電影中作出抉擇。
 

每次一有電影節公佈完整片單,大家會紛紛議論,有甚麼片已經被本地發行購入?究竟那一套電影會否公映?
 
這些資訊對不少影癡而言十分重要,部份電影節選片可一不可再,如果知道某片會在日後公映,當然會選擇一些機會難得的作品。問題是,如果你不是業界人士或某影展主辦單位,而本地發行又未正式宣傳時,大家又如何分辨呢?
 
大家先略為了解釋國際影展運作,影展作用除作為競賽外(柏林、康城、威尼斯、釜山)。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吸引買家,提出平商作賣買交流,最後才順帶吸引觀眾眼球。
 
香港大部份中、小型電影節均為觀摩性質為要,但主辦單位未必有資源為所有電影配上本地化的中文字幕,因而會直接向片主租借一個「影展拷貝」。影展拷貝屬全球通用,自然只配有英文字幕。
 
原則上,一套非華語電影突然配上中文字幕並不常見,大家自然會懷疑它們是否被本地發行買入,尤其是在片上已經被植入中文字幕的電影。如果不作日後公映用,為何如此大費周章?反之,部份用上外投字幕機的電影,公映機會自然大大降低。
 
隨著數碼電影拷貝的出現,要在影片上植入中文字幕並不難。完全單憑中文字幕去判斷某電影會否公映,未必過於武斷。畢竟一套電影會否上畫,還有不少商業因素需要考量。坦白說,如果某片吸引力不足,片商寧可放棄公映機會,直接安排出碟,或是直接在新媒體平台上架。
 
同樣地,有部份只設英文字幕或是外投中文字幕的選片,也難保他日受本地發行青睞,日後作小型發行或特別放映。
 
假若有一日,大家遇見心儀電影在某電影節出現,而未有確實公映消息時,為免向隅,大家還是忠於自己意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