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十年專題 – 電影俠:十年磨一劍

認識Ryan跟認識《講。鏟。片》是兩回事。

當時iPhone才出第一代,會寫東西的人剛從Xanga進入新浪博客,《講。鏟。片》是很早期進入新浪博客的一家,基本上同一年《電影雙周刊》停刊消失,某程度上《講。鏟。片》的內容以一個欠缺傳統媒體系統排版的方式填補了市場上沒有電影專門刊物的缺口。電影刊物跟影評是有不同的,因為一本電影刊物裡所包括的內容會包括台前幕後花絮,業界新聞,甚至是市場數據外國影展資料分析等,而影評則就是電影評論。


但具體來說《講。鏟。片》並不是電影刊物,它以一個錯誤出生的身分跟時代,早出生了7至8年,如果它出生在2013-2014這附近,依照一天三篇的速度,以及相關市場上缺乏的內容,換成一個新聞網站格式的排版,它會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自媒體」,甚至出現可觀的市場估值都不奇怪,但是它出生的太早,所以保留了一個「疑似博客」的外型,也因為主事人的堅持,並沒有走上商業化的道路。縱然它出生的太早,但事實上,《講。鏟。片》也早被徹底認同是一個有一定能量的自媒體,而不是純粹一個博客,所以我們可以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媒體合作名單中看到《講。鏟。片》的名字。

認識Ryan則是我在Filmart還有香港國際電影節都多次見到這個人的身影,後來在其他人對話中才發現他就是《講。鏟。片》的主事人,這樣點頭之交的狀態維持了幾年,直到4年前一個意外的機會邀請了Ryan加盟我跟另外一個朋友的網台節目,才開始熟捻起來。這也給了我另一個角度去了解《講。鏟。片》的實際運作,一個三人的小團隊,主要一個人出稿,兩個人攝影,同時要兼採訪,並且還在所有成員都有正職狀態下,基本上聽起來都覺得運作困難,能夠維持一天三篇具有豐富類型的稿量,除了熱忱其實很難有其他解釋。

自己作為一個偶爾會寫幾篇文章的傢伙,深知寫稿的困難度,主題是一個難度,寫稿速度是另一個難度,最難的是心魔。因為寫稿一旦遇上「時效性文章」,就是基本上只會看一次的新聞,或者消息,甚至是市場數據資料,寫作的人寫久了都會產生一種「我是不是可以花時間寫一點閱讀生命更長的文章」的自我質疑,堅持一直不停的寫足十年,絕對不是易事。而當這些時效性文章累積再累積,累積了十年之後,變成了不可取代的香港電影整體十年的側寫紀錄,其中包括了市場數據,包括了影展,包括影人影事,甚至捕捉了那些每場只存在10分鐘不到的謝票場景紀錄,這是任何現存於香港的媒體甚至電影資料館都不可能留下的紀錄。

《講。鏟。片》的價值在初期並不容易體現出來,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看每一篇文章,我們才會發現十年磨一劍的耐力,這把劍雖然劍鋒初現,已經有足夠的銳氣讓許多電影從業人員甚至院線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參考,所以衷心希望這個磨劍人Ryan能夠繼續在水深火熱中磨出另一個十年,也希望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會有更多人聚集在《講。鏟。片》這把劍旁邊,聚劍成塔。

(「講。鏟。片」按:電影俠,每年以觀看超過二百部電影自居,同時也是網上電台節目《後巷電影院》主創人物之一,間中為「講。鏟。片」提供投稿。)

Previous

《二十比十六》:手法陳舊卻認真,副線反干擾主線

Next

《失眠》預告之格仔表情圖上身?

1 Comment

  1. par ker

    希望 講。鏟。片 繼續發文,維持 這一支 小燭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