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在大陸與香港的評論中,幾乎大半以上都是劣評,喜歡王家衛的覺得不是王家衛,喜歡張嘉佳的覺得不是張嘉佳,但在我看來最大的原因不是這個,而是張嘉佳與王家衛對著一群不相信有傳說的人,以及另一群生活中沒有傳說的人,說一個關於都市的傳說故事。他不信,他生命裡沒有,他怎會不嗤之以鼻,怎麼不當這些說故事跟演故事的人是傻子。


《擺渡人》改編自張嘉佳自己的睡前故事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個可能很多香港觀眾知道,但香港觀眾卻未必知道2016年9月張嘉佳自己監製及編劇的小說同名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卻先上映了,這套的導演是張一白,而張嘉佳點名飾演陳末的是在《美人魚》裡搞笑的鄧超。張嘉佳想要的陳末與想要的改編,我覺得他放在了小說同名電影裏。而花了三年時間在王家衛指導下拍成的《擺渡人》,據說劇本就改了一百多稿,總字數70餘萬字,則是一個把張嘉佳改成王家衛的過程。《擺渡人》港版上映寫著「劇本:王家衛」,但大陸豆瓣電影,時光網,百度百科都只寫著「編劇:張嘉佳」,這是挺有趣的枝節,在我看來,這是用張嘉佳的筆寫出王家衛要的劇本。

王家衛是一個擅長於把所有種類故事都拍成傳說的電影人,《東邪西毒》如此,《重慶森林》如此,《花樣年華》如此,《2046》如此,《一代宗師》更是如此,每個角色似乎存在於那個年代,卻更像存在於另一個平行時空,一個每句溝通每個舉手投足都更有深意的時空,於是這種與現實時空帶有深意的異同,就營造了傳說的感覺。王家衛用一貫的方式融掉了張嘉佳文筆中的魂,而讓張嘉佳嘗試一個新人導演應該有的粗放張狂,這讓《擺渡人》用一個文藝片的魂走入了瘋狂喜劇的軀殼裡,撞出了特別的火花,卻同時存在著靈魂與身體不協調的隱憂。

《擺渡人》中的陳末其實就是張嘉佳自己,用張嘉佳的話說,兩個版本的陳末,鄧超演得很好,梁朝偉演得很偉大。但他卻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一書裡寫過「世界上只有三種東西是偉大的。偉大的風景,偉大的食材,和偉大的感情。」,又寫道「就因爲各自長着尾巴,握着把柄,優缺點淪爲棋子,絞盡腦汁将軍,費盡心機翻盤,所以我說,最偉大的感情,一定不包括男女之情。」那篇的篇名是《只有最好的愛情,沒有偉大的愛情》。那麼這個被梁朝偉演得偉大的陳末,在酒吧當擺渡人的陳末,是真的偉大嗎?他運送著其他人的愛情遺骸,自己卻連回憶都未必敢再次碰觸,或者在心底剩下來的是偉大的感情,所以他放不下何木子,無法遺棄管春,也無法無視小玉。

電影以書中《擺渡人》一章為主體,所以小玉與馬力這條故事線相對保留度最高也最完整,但被擺渡者的過程則被細化成四階段,「我來了」,「我累了」,「我好了」,「我走了」,而擺渡人的宗旨則被定義為「感同身受」。當一個城市裏出現一個叫做《擺渡人》的酒吧,酒吧老闆卻以擺渡他人為生,這樣的設定無疑讓你想起《龍門客棧》,想起《重慶飯店》,那地點跟老闆都是傳說,擺渡人酒吧跟陳末自然也變成了傳說。小玉,馬力,江潔的選角是這套電影裡最安全的配搭,Angelababy楊穎的演技剛好可以輕鬆駕馭這個沒有太多經歷的女孩小玉,純純的愛上一個人一輩子,把自己愛成一個大備胎。陳奕迅除了滿面的鬍子,其實作為歌手大多是本色出演,做好自己也就演好了馬力。熊黛林只要把濃妝一畫,她站在那裡你自然相信她會做出江潔做的事。

安全的選角與鋪排並不影響劇情,這段主線依然有令人看得心傷的部分,看到小玉只能用影子抱著馬力的影子,看到馬力追出去把房子車子存款都交給背叛的江潔,看到喝到最後的小玉把50杯伏特加掃入冰桶一飲而盡,愛情從來不是一個等價交換的交易,誰是誰的彼岸,誰在岸上,誰在水裡,誰在擺渡誰被誰擺佈從來都難以計算,愛了便是愛了,愛到愛不下去為止,不是不愛,只是不能不放手。

管春與毛毛則是較為瘋狂的一段,那些屬於70後,80後的成長回憶,Beyond的歌,鄭伊健的歌,街機,甚至是《灌籃高手》的主題曲(我知道香港叫做《男兒當入樽》,但尊重一下我這個台北人的回憶方式可以吧!),還有改編版的葉啟田的《愛拼/餅才會贏》都被用在這段裡去訴說這個瘋狂而癡情的苦戀。金城武上次拍華語喜劇恐怕要追溯到《安娜馬格蓮娜》,看他飾演一個帶有台灣跟日本味道的小流氓/老流氓,是難得一見的感覺。愛上一個忘了自己的人,寧願苦了自己也要深愛對方(對應書中《反向人》一篇),管春不僅是生活中的路癡,更是愛情中的路癡,他以為自己能擺渡毛毛,最後卻連自己都迷失在了南極,或許他以為自己正在繼續為拯救毛毛而奮鬥就能好好活,但最後他也需要陳末把他送去有毛毛的彼岸,去面對他有愧疚的幸福。

我相信張嘉佳自己喜歡的類型就是杜鵑這個類型,因為無論在小說同名電影裏,還是《擺渡人》裡,她都是陳末愛著的那個。《擺渡人》裡,陳末不敢提起不敢面對的何木子,是陳末成為擺渡人的原因,當一個人失去了靠岸的理由,只能在苦海上浮浮沉沉,靠著擺渡別人,說服自己無須上岸。杜鵑有一種非典型的文藝氣質,像是冰包著的火,外表冷豔,內心卻狂熱無比,那種氣質或許是吸引張嘉佳指定要兩個版本的陳末都愛上她的原因。何木子調給陳末的那杯酒,叫做”See You Tomorrow”,《擺渡人》的英文片名也叫做《See You Tomorrow》,See You Tomorrow (明天見)是一個美好的盼望,因為明天仍能見到彼此,代表明天你還在,明天我也還在,明天你跟我還在同一個地方,明天你跟我還願意相見,你我都還有明天,於是我們才能”See You Tomorrow”,這或許是最充滿希望最溫暖的一句話了。看了《東邪西毒》再看《擺渡人》的或許都感受到,”See You Tomorrow”這杯酒也好,「酒吧高爾夫」也罷,都只是另一個版本的「醉生夢死」,陳末則是那個幫人解決問題的殺手歐陽鋒的另一個化身,每個傳說背後,都有那個忘記不了的人,都有那個不知道怎麼告訴你的故事。何木子慶幸自己生命的最後看到日出,沒有死在昨天晚上,但她卻把陳末永遠留在了那個晚上,因為喝下再多的”See You Tomorrow”,那每一個明天裡跑遍再多地方,也到不了地平線,也都不再有何木子與他相見。陳末最後把所有關於何木子的回憶放進車裡,讓車與回憶一起封存,因為煩惱總是因為記性太好,選擇留下自己想記得的部分,陳末才真正成為了擺渡人。「時間一直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

《擺渡人》令人感受深刻而感動的部分或許正因為用張嘉佳的魂加上了王家衛的表達方式,但同時這也是導致許多人無法投入跟喜歡這套電影的原因。

首先,張嘉佳是南京人,《在你的全世界路過》一書成書於32歲到33歲之間的經歷,他結了婚,半年後離婚,自我放棄流浪了一年,回到南京後把在微博發的33篇所謂「睡前故事」集合成書出版。書中故事許多來自張嘉佳自己與身邊人的經歷,某程度上這是南京人的故事,南京人比較直接比較實在,沒有上海那麼浮華,也少了上海人習慣的彎彎道道,所以當《擺渡人》的故事地點換成了上海,張嘉佳拍上海是拍不過本身就過度浮華的郭敬明的,同樣王家衛能拍舊上海,能拍老香港,甚至能拍時空虛幻的未來,但對於現今的上海卻難以捉摸,於是縱然把故事搬到了上海,整套電影的鏡頭拍出來,真正屬於上海相關的部分卻是極少,此乃故事的水土不服。

再者,張嘉佳的筆風比較絮叨,喜歡在同一篇文章裡把時間線打亂,再用重複的句子畫龍點睛的作為時間標記把故事連起來,這種方式在文章表達中往往可以起到特別效果,或許正因為王家衛的電影裡也習慣用這種技巧,所以他特別找上了張嘉佳。但問題在於,張嘉佳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以及《擺渡人》這兩套電影之前,他唯一的電影編劇作品是《刀見笑》,《刀見笑》由三個故事串聯,但其實分開獨立成章,這種短篇的結構與張嘉佳的故事長度更為相近,所以效果突出。但是《擺渡人》原本的章節過短,要擺入其他新創故事填補整個故事空缺,幾個故事之間連接性不多的狀態下再把敘事時間線打亂,便造成了整套電影感覺紛亂,外加張嘉佳本身的故事以情感為主,紛亂打入的喜劇元素與文藝抒情的部分難免需要過度,來回切換之下許多觀眾便有點無所適從,笑到一半有淚,但剛開始感動又被逼著要笑,於是笑不出又哭不出,這是經驗未足而導致的片種融合不足。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新導演,張嘉佳至少更偏重於人性本身,而非只有虛浮。

都市的生活太現實,當大多人已經不相信現今的都市裡有傳說,更多的人生活中的壓力與問題也讓他們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傳說,這套《擺渡人》或許是讓我們重新相信都市裡也有著可以做夢的地方,都市裡也有著一群努力做著夢的人,不只是生存,更努力的生活下去,哪怕我們只是從彼此的世界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