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個多月前在一個籌款晚宴上與祖哥(張同祖)同桌,多高興與前輩談笑風生了一整晚,話題離不開:電影,席間我們談到電影「十年」在公眾及商人之間的認受性時,祖哥即問:「我問你,何謂最佳香港電影?!」


這個十分認真的問題,搞得我即時暈得一陣陣,因為回答這類啟蒙級老前輩的題問時,絕不能用白馬非馬的態度去處理,所以我很冷靜地回應:「能當最佳香港電影,電影的故事與立場首先要被廣大觀眾認同為第一層次,有了觀眾的認同才有第二層的商業考量。」祖哥即時回答:「認同!」「就是觀眾的認同!如果沒有觀眾認同的電影又甚能當得上最佳電影呢?」「坊間說電影十年的製作火候不夠,但它拿到的是廣大觀眾的認同,能做到票房做到口碑,我認定這就是最佳電影!」

image

第二條問題又來了,能否舉一個與十年類同的例子來?我又膽粗粗地以秒速回答:「籠民/199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也是在一鼓沉重的社會控訴力下驘得觀眾口碑,繼而榮獲當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張之亮導演當年亦同時拿到最佳導演獎項。」電影籠民走非商業路線,沒有大型宣傳資金,同時有趣的是智叔當年亦有參與演出,沒有被看好的一部三級電影,最終也驘了當年兩部大熱電影:阮玲玉及92黑玫瑰對黑玫瑰。

談談笑笑又一晚的電影題目,為何稱祖哥為啟蒙老師,因為每次見到他,他都能在交叉點上點明燈,所以對於此題目,我們皆認同一份優良的電影創作是不管醜陋與哀愁它能拿到觀眾的「認同」便有資格成為最佳香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