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小眾電影的另一發行模式

對於一些小眾電影,能夠在戲院上映也許是他們的心願。然而,隨著近年戲院競爭激烈及大部份戲院被大集團所壟斷,小眾電影可以排到的戲院可算是買少見少。

對於大型院線而言,除了往日那種一、兩間戲院播放的模式後,還加入了另一種播放模式,就是多天每天一至兩場的放映。
 

今年的例子,便有百老匯電影中心先後播放台灣電影《最遙遠的距離》及影意志發行《七月好風》。播放的模式仿如賣樓盤一樣,先選取連續數日每天一至兩場,在觀乎反應再次加推場次,不過仍然維持每天只播一至兩場的情況。

這種發行模式,對於戲院來說可算是絕對有利,因為將其目標觀眾集中在每天的一、兩場,相比起會提高入座率,其他場次則可給主流電影,又可繼續賺錢。對於發行或製作公司,其實由於他們的電影的商業價值不高,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求上到戲院便夠。

也許有人會問,這種發行方式票房若干?就要《七月好風》為例,連同加推的場次,票房可達四萬多,比起部份中大電影所謂的「數碼電影」連續放映一周每天五場的票房還要高。

大家又覺得這類發行方式是否值得推廣,還是認為此舉令就部份獨立製作難以作全日播放呢?

Previous

如何得悉電影的香港發行?

Next

開畫票房:《無野之城》無助票房

8 Comments

  1. Ryan

    路人:根本是多年來缺乏培育人材而開始出現的問題浮現。

    路人 :
    其實港產片真係越黎越少人睇,”票房可達四萬多”彷彿已相當不錯,投資者為賺錢,又點會再投資落港產片上呢?我諗真係唔駛多幾耐,杜Sir、劉偉強、爾冬陞、許鞍華等退休之後。港產片可能會完全停產,我地想繼續鏟港產都難!唉~~~~~

  2. Ryan

    guest:相信彭浩翔應籌劃新片中。

    guest :
    連彭浩翔都摺埋,港產片走向台片條路…….

  3. Ryan

    路人:這是影圈出現的長期問題。近年開始有點培育,但收成需時,也不能揠苗助長。

    路人 :
    其實港產片近幾年也有不少新導演出現,也不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培育人才吧?加上其實該由誰來培育?稍有名氣的就跑了外面找資金去。由政府培育?就是撥撥幾多千萬來搞吧,好像一直也沒有實質的幫助。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對港產片沒信心與興趣,管他是頭名狀還是門徒…..

  4. Ryan

    jerrychan:其實現在《七月好風》的策略是成功的,入座率高,才有機會加推。

    jerrychan :
    其實七月好風這種電影發行,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嘗試,假如單以總票房,而忽視入座率,就咁一掍打殘這種發行模式,並不全面。這種發行有其好處,就是不須要投資者投放太大的宣傳費,亦可以減輕印製大量COPY的成本以供戲院播放。
    再進一步而言,這種小規模發行,亦可以考慮在香港五大區陸續發展,造成風氣,將一些小眾港產片重新包裝為較有格調的電影,既可明確鎖定目標觀眾,亦能讓港產片在香港人的差劣觀感中重新上路,否則多兩…

  5. 路人

    其實港產片真係越黎越少人睇,”票房可達四萬多”彷彿已相當不錯,投資者為賺錢,又點會再投資落港產片上呢?我諗真係唔駛多幾耐,杜Sir、劉偉強、爾冬陞、許鞍華等退休之後。港產片可能會完全停產,我地想繼續鏟港產都難!唉~~~~~

  6. guest

    連彭浩翔都摺埋,港產片走向台片條路…….

  7. 路人

    其實港產片近幾年也有不少新導演出現,也不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培育人才吧?加上其實該由誰來培育?稍有名氣的就跑了外面找資金去。由政府培育?就是撥撥幾多千萬來搞吧,好像一直也沒有實質的幫助。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對港產片沒信心與興趣,管他是頭名狀還是門徒…..

  8. jerrychan

    其實七月好風這種電影發行,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嘗試,假如單以總票房,而忽視入座率,就咁一掍打殘這種發行模式,並不全面。這種發行有其好處,就是不須要投資者投放太大的宣傳費,亦可以減輕印製大量COPY的成本以供戲院播放。
    再進一步而言,這種小規模發行,亦可以考慮在香港五大區陸續發展,造成風氣,將一些小眾港產片重新包裝為較有格調的電影,既可明確鎖定目標觀眾,亦能讓港產片在香港人的差劣觀感中重新上路,否則多兩套如深海尋人或其他新開畫的港產片,即使一日開足五場,但票房可能連宣傳費都未必補得番,恐怕只會加速本土電影的消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